我和 App Store 的九年
App Store 今年 7 月份十周年了,很多网站都在总结 App Store 这十年的营收和变化,我只想说说我和 App Store 的九年。
第一台 iPhone 是 iPhone 3GS,2009 年,在当年索爱、诺基亚、摩托罗拉横行霸道的世界里,iPhone 显得那么的另类,之前刷各种手机论坛的后遗症在 iPhone 到手的一瞬间就显现了,到手我就把它给“越狱”了,为什么?论坛上说的呗。

其实 iPhone 自带的 App Store 强过任何论坛分享,当然“越狱”有不可否认的好处,有机会再写我和“越狱”的文章。当时手机装软件是需要学习成本的,但是 App Store 将这种成本降到了最低,一个自带的软件商店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,以至于现在有多到数不清的软件商店,但是一说到 App Store 大家就知道是苹果的软件商店。
在 2009-2018 这 9 年,我一共在 App Store 上下载了超过 3400 款软件,其中 2013-2015 是高峰,每年分别下载了 779、828、597 款软件,平均 1 天要下载 2 款。当然这和我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软件评测推荐当然是要疯狂下载软件的。也正是这几年,App Store 的魅力得到了体现。

最大的一点,一台硬件就能体验到上千个不一样的感觉,每安装一款软件打开,总会给你带来新鲜感,这也是 Apple 生态的一个魅力,同一个硬件可以有无限的可能。当时处于 App Store 爆发成长时期,很多公司、个人开发者都投入到了 iOS 软件开发的行列,App Store 的热闹程度和软件质量是其他软件商店所不能比拟的。
我影响比较深的几类软件(名字我都不记得了):一款可以对着麦克风吹气来模拟乐器埙的应用,一款可以通过重力感应玩的平衡球,一款真实反映水滴物理碰撞的游戏,一个手感和节奏感都非常棒的跑酷游戏,一款 3D 画面可以随意旋转的魔方游戏,一款可以直接购买火车票的软件(非常早期),一款能够直接测量声音分贝大小的软件,一款拟真的 LOMO 相机,还有很多,装完这些软件让我感觉 iPhone 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,拿在手里可以实现任何功能。
最近几年手机更新放慢,各个厂家的硬件逐渐趋同,在硬件更新缓慢的情况下,软件能够进行的创新也逐渐减少。同质化的软件越来越多,随着系统的更新和屏幕分辨率的变化,僵尸软件也越来越多。App Store 进入了一个挤破头都要上首页的时期。
我个人使用的软件也从百家争鸣进入了少而精的时期,之前同一类型的软件会装好几个,现在只留一个用的随顺手最实用的;之前游戏会下好多,现在只留几个能够玩的久的。更注重于软件的质而非软件的量的。不可否认的是,相比于 2015 年,手机能实现的功能又多了很多,现在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手机上得到解决。这也是 App Store 最开始的期许吧。
但是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,你的生活是不是也被程序化了呢?因为软件数量太多,你无法每个尝试,所以你只能按照软件开发商给你的设计的套路进行,而现在的软件为了增加用户,设计的非常易于上手,套路十足。比如你想调整照片,只能用某个软件内置好的滤镜和调整工具,否则就需要在各个软件之间进行繁琐的跳转;又或者你想购物,只能通过网店图片来进行挑选,无法真正感受到产品的本身;又或者你想做一段视频,明明有自己的想法,却只能添加软件内置的效果。这种“被安排”也许是现在降低入门成本的软件给老用户带来的一种“思维禁锢”吧,想法从“我可以 BalaBala”变成了“那个软件可以 BalaBala”。当然也不乏有专业的软件存在,只是学习成本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得特别的“浪费时间”。
也许人工智能能够改变这个现状?也许吧,但是我依旧非常感谢 App Store 给我带来的“软”九年。
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
毕业了
那我的九年呢
我们还没到九年呢